夏至 | 万物竟长 不觉夏已至
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,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,于公历6月21~22日交节。
据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 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,就确定了夏至。
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 由此可见,在夏至,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,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。
古代夏至日,民间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。
《酉阳杂俎·礼异》:“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。”“扇”,借以生风;“粉脂”,以之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
在朝廷,“夏至”之后,皇家则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“消夏避伏”,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,进而成为制度。
中医学认为,夏至宜晚睡早起,不宜夜晚露宿。夏季炎热,“暑易伤气”若汗泄太过,令人头昏胸闷,心悸口渴,恶心甚至昏迷。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,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,加强防护。
合理安排午休时间,一为避免炎热之势,二可恢复疲劳之感。另外,夏日炎热,腠理开泄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,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,有空调的房间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更不宜夜晚露宿。
夏至,恰逢梅子黄时雨之季,梅子成熟,酸甜可口。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曰:“心主夏,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。”
酸味可以收敛止汗
酸味收敛,可固护体表而敛汗,有助于防止人体出汗过多而加重气虚、阳虚和阴虚等偏颇体质或病理症候。
酸味可以醒脾开胃
适当进食酸味食物,有助于醒脾开胃帮助消化、增进食欲。
酸味可以生津止渴
酸甘化阴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法,就是说使用酸味与甘味药物配伍应用,可滋阴养血、生津止渴。
酸味可以杀菌防病
夏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,尤其是高温天气下人们喜欢吃生冷、冰凉食物,这时用醋调味或辅助进食酸性食物,既有助于增强胃液酸度而杀菌,还能直接杀死生冷食物中的部分细菌,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防胃肠道细菌性疾病。
配料:山楂片100克、酸梅50克
制作方法:加水煮烂,放入白菊花100克,烧开后捞出,然后放入适量白糖,晾凉饮用。可消食健胃、活血化淤。
配料:干荷叶20克(鲜品50克),金银花10克,扁豆花10克,西瓜翠衣(即西瓜皮去掉红瓤和绿皮后的部分)30克。
制作方法:将以上药物洗净,然后加水煎煮约15分钟,去渣取汁,加入适量冰糖调味,代茶饮用。此方为古代用于治疗暑热病症的名方“清络饮”,能清除侵入人体经脉血络中的热邪,故而得名。
配料:荷叶1张(鲜、干均可),茯苓50克,粳米或小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制作方法:先将荷叶煎汤去渣,把茯苓、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,同煮为粥,出锅前将白糖入锅。有清热解暑、宁心安神的功效。
夏至时节做运动,应注意避暑,并且要合理选择时间。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位置宜选择在空气新鲜的地方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,若运动过激,会导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但伤阴气,也损阳气。
夏天容易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、腹痛、腹泻的患者,可以在夏至前后15天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。
通过夏至节气针灸治疗可以扶正固本,提高免疫力。此外,有胃痛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的人,通过针灸可以固护脾胃。而冬季里爱发作颈肩腰腿痛的患者,在盛夏针灸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